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和治疗

首页    超声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和治疗

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s of gallbladder, PLG),也称之为胆囊隆起样病变,在胆囊疾病中较为常见。主要是针对于胆囊壁向囊腔内局限性突起或者隆起的一类病变总称,因病变包括多种类型疾病,如胆固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瘤样增生、腺瘤性息肉等,依据病理可分为非肿瘤病变和肿瘤型病变。因此,根据不同类型的病变性质,采取不同的诊疗方式,其临床意义重大。本文根据PLG病理类型、诊断标准以及治疗方式进行概述,浅谈PLG情况。 
  1 PLG病理类型 
  依据PLG临床病理进行分类:非肿瘤性病变与肿瘤性病变。肿瘤性病变由划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一般情况下PLG属于良性非肿瘤性病变,其中胆固醇息肉,炎症增生性息肉、胆囊腺肌病、腺瘤样息肉较为常见。也存在少数情况下的肿瘤性息肉,不过胆囊癌的几率很小。 
  1.1 胆固醇性息肉 经由血管结缔组织形成蒂部,其表面存在少量粘膜上皮,内部堆积大量如同泡沫状细胞。主要病变原因是胆固醇脂质代谢失衡造成胆固醇在胆囊壁固有层形成堆积,但囊腔内隆起,并上覆正常的粘膜上皮,产生胆固醇性息肉。临床数据显示并无产生癌变。 
  1.2 炎症增生性息肉 主要是由于胆囊局部组织增生,表明遮盖住上皮细胞,中间是增生的腺体,四周包围淋巴细胞浸润。其息肉四周的胆囊壁上有一定炎症。这不属于肿瘤,恶变可能很低。 
  1.3 胆囊腺肌病 指胆囊壁纤维性增厚,局限性管壁增厚。部分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并伴有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可能产生恶变,是癌变病变发出的信号。一旦确诊,建议手术治疗,彻底根除。 
  1.4 腺瘤样息肉 胆囊腺瘤样息肉在PLG中至关重要,虽不属于恶性肿瘤,但是被认定为癌前病变,临床数据显示,其恶变率达到1.5%以上,恶变的几率与息肉的大小密切相关。一经发现建议立刻进行手术干预,降低恶变的风险。 
  2 PLG的诊断 
  PLG在临床上并无明显症状,因此往往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通常采用影响学检测进行诊断。主要用以腹部B超、腹部CT、内镜超声、磁共振(MRI)等检查方式。由于PLG不同时期的影像学检查结果不尽相同,为了减少误诊,一般会应用多种检查方式同时进行检测,以便于确诊。 
  2.1 腹部B超 在检测过程中,PLG的部位、大小、数目以及局部胆囊壁上的变化情况都可以清晰的呈现出来,可以通过动态影像评估其生长速度,以便于进一步确诊。PLG超声检测中,需要关注其病变形状、单发还是多发、附着在胆囊壁的回声强度、位置是否固定不随之移动等。B超不能精准判断病变性质,只能通过其大小、数目等情况进行推测。但是其效果优于CT。 
  2.2 腹部CT CT检测属于断层切片扫描,虽然针对微小病变不如B超检测的精准,但是CT在病变定性方面效果甚佳。能够清晰的显示出胆囊、肝脏、肝门以及邻近器官的相互关系,对PLG恶性的早期筛查起到一定作用。胆囊癌CT检测主要表现在胆囊腔内有肿物堵塞,胆囊壁局部增厚。CT主要用于检测PLG四周组织受损情况以及淋巴转移情况,对于评估恶性PLG意义重大。 
  2.3 内镜超声 检测PLG的准确率达到97%以上,精确性远远高于普通超声。能够排除肠道气体、胆汁黏稠程度等因素的干扰,清晰的展现胆囊壁三层结构,其轮廓可以准确评估出PLG的大小、形状,在检测胆固醇性息肉、腺瘤样息肉和胆囊癌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不过,其无法腺癌。 
  2.4 磁共振(MRI) 主要对检测胆囊癌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胆囊癌主要表现为胆囊壁缺损、僵硬,胆囊腔内存在组织肿块。可以观察道肿瘤周围受损情况。 
  3 PLG的治疗方案 
  PLG目前藥物治疗无法根治,主要采用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手术方式分为传统胆囊切除、小切口胆囊切除、腹腔镜胆囊切除。现大多选用腹腔镜胆囊切除。由于胆囊切除后可能会引发胆道、肠道的功能紊乱,增加结肠癌的患病风险。因此,对于小于1cm的无症状的胆囊息肉,不需特别处理,但要密切观察,每三个月到半年进行一次彩超复查,根据复查情况决定治疗方案。有明显症状的胆囊息肉病人在排除胃十二指肠和其他胆道疾病后,宜手术治疗,特别是息肉直径大于1cm且基底部宽大,息肉逐渐增大,合并胆囊结石,胆囊壁增厚,年龄超过50岁的患者,应尽早手术,以免发生恶变。

2020年5月20日 17:55
浏览量:0
收藏

热门体检机构

声明:以上文章或转稿中文字或图片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和您对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