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尿糖谁更准
糖尿病患者需要了解自身体内葡萄糖含量,以确定病情及治疗方案,而这可以通过检测血糖或尿糖来实现。因此,在不少糖尿病友眼里,血糖尿糖没什么大的区别,为了节省开支,免受扎针测血糖带来的皮肉之苦,他们常仅使用尿糖试纸来监测病情。这种做法正确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分别了解一下血糖和尿糖。
糖尿,指葡萄糖尿。正常人肾脏滤液中也含有一定量的葡萄糖,但绝大部分被重吸收到血液中,只有极微量存在于尿中,而常规检查一般测不出来。是否出现糖尿取决于3个因素:血糖浓度、肾脏(肾小球)对血糖的滤过能力、肾脏(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但肾吸收葡萄糖的能力有限,当血糖超过限度时,就有部分葡萄糖不能被吸收而随尿排出。
前面提到的这个限度,即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又称“肾糖阈(阈,音同玉,有门槛之意)”,它与血糖的关系就像“堤坝顶点”和“水位”的关系一样,水位低,坝无碍;水过满,坝有险。正常人肾糖阈约8.9~10.0毫摩尔每升,当血糖值超过肾糖阈时则出现尿糖。
然而,这道“堤坝”的高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随着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葡萄糖重吸收率的变化而变化:肾小球滤过率减少可导致肾糖阈升高,而肾小管重吸收能力降低则可引起肾糖阈降低。老年人及糖尿病肾病患者,往往血糖超过10.0毫摩尔每升,甚至达到11.1~16.7毫摩尔每升时,仍不出现糖尿,这是肾糖阈升高所致;相反,妊娠妇女或肾性糖尿病患者,即使血糖低于8.9毫摩尔每升,也可能出现糖尿,这是肾糖阈降低所致。约30%的孕妇会出现与疾病无关的肾糖阈下降;肾小管病变也可导致肾糖阈下降,如家庭性肾性糖尿、范可尼综合征(肾小管再吸收障碍引起,以低血钾、佝偻病、骨质稀疏和生长发育迟滞等为主要表现)、肾小管酸中毒,葡萄糖重吸收障碍、肾病综合征时有糖尿。这些尿糖又称为“肾性尿糖”。
即使未患有糖尿病,但如在进食、用药时不加以注意,如进食过多的半乳糖、甘露糖、果糖、乳糖等糖后,体内可出现代谢失常,进而引起糖尿;患有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时,可由于肾上腺素的释放而相应地出现糖尿;尿酸、维生素C、葡萄糖醛酸,或一些随尿排泄的药物,如异烟肼、青霉素、强心甙、噻嗪类利尿剂(如双氢克尿噻),在尿中浓度升高时可使尿糖出现阳性,但与尿中、血中的葡萄糖水平无关,因此,这些阳性是“假”的。
此外,尿糖升高反映的是在一个时间段的血糖情况,在这个时间段中血糖有高于肾糖阈的时刻;而血糖仅是检测时即刻的情况。多数情况下,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时尿糖也会增加,但有时二者并不同步。如要找出血糖升高的时刻,可以增加测血糖次数,或用24小时动态血糖监测。血糖高于肾糖阈时,可检测出尿糖异常,但要分析肾糖阈是否已经改变;血糖低于肾糖阈时,尿糖不能反映血糖变化。同时还应留意食物、药物、其他疾病的影响。
总之,糖尿病患者要想用尿糖结果大致判断血糖高低,需要肾功能正常作为前提,只有这样,其尿糖结果才能反映血糖的真实情况。